首页 > 百科 > 生活百科 >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

时间:2024-05-20 08:29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简介:浅谈白登山之围文|历史时刻录图|来源于网络白登山之围:双方行军路线图一提到白登山之围,大家第一印象往往

【彩奇分享】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1)

白登山之围:双方行军路线图

一提到白登山之围,大家第一印象往往是刘邦大败,最后不得不靠“贿赂”钱财,方可解围,是汉史上耻辱的一页,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伟大的冒顿单于在占据绝对的优势,为何会放过刘邦,是他真的仁慈吗?还是他真的宠爱妃子,对其“言听计从”?或者是其他原因?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向下看!

白登山之围简介:公元前200年,刘邦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于铜辊初战告捷,后轻敌冒进,追敌至大同平城,却被冒顿单于率领的四十万匈奴骑兵围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后双方议和,刘邦方才解围退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围。

白登山之围:关于刘邦解围历代学者的解释

刘邦被围七天七夜,虽谈不上弹尽粮绝,却也坚持不了多久,此时,如何脱围是刘邦急需考虑的事情。

这是刘邦身边鼎鼎大名的谋士陈平献出一计:

“冒顿单于与他的爱妃阏氏十分恩爱,形影不离,不如从阏氏下手,给其金银珠宝,让她帮忙说好话”。

刘邦点头称是,阏氏收到金银珠宝后果然十分开心,于是向冒顿单于说道:

“即便是我们得到了汉地,我们也不能在这里居住,何况两主之间不能相互围困,汉主被围困山上,汉人必然会来拼命相救,到时候就难办了”

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冒顿单于觉得有理,听信了爱妃的话,打开一个缺口,放刘邦离去。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2)

刘邦被困于白登山

以上便是刘邦脱围的过程,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显然并不是这么简单,下面我们于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兵种(骑兵与步兵)两个方面,深层次解析,刘邦被困与刘邦脱困的根本原因。

两大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初次碰撞

匈奴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草原人以放牧和打猎为生。

冬末到春季是牲畜产仔的季节,这时草原人要全部在家中,照顾家里的牛、马、羊,还要将他们赶往春、夏季的牧场,吃到新鲜的嫩草,冬末以及春夏是草原人最忙的时刻,类似中原的农忙季节。

而到了秋季,马儿吃的很肥,匈奴人也从放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行集会,以及第二个谋生手段——打猎。

“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史记·匈奴列传》

草原人是天生的猎人,十分敏锐、狡诈。

这点在之后的汉武帝初期,汉武帝花费大代价于马邑城布置陷阱引敌深入,以三十万大军埋伏,打算痛击匈奴人。却因匈奴人查看风吹草动变化而给其轻易识破。汉武帝“诱敌深入、给予痛击”的计划宣布破产。由此可见,匈奴人的猎人天性,十分狡猾。

匈奴人还擅长“布置陷阱”,这也是打猎的手段之一。匈奴人的战斗手段往往是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分散敌人、逐个击破

由于其谋生手段为打猎、放牧,导致草原人具有“侵略性”

农耕文明的谋生手段主要是种地,种地往往能够自给自足,具有“排他性”,但是却不具有侵略性,面对外来侵略,往往组建成“密集型”军队与之对抗,以及加强戍边,抵御外敌,万里长城就是这点最好的证明

当具有“侵略性”的草原人与具有“排他性”的中原人接触到一起,必然要爆发战争,一分高下,白登山之围便是两种文明初次碰撞的产物。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3)

上:草原文明 下:农耕文明

我们细看这场战争,完全就是按照这两个文明特点循序前进的。

白登山之围:战争的上半场——刘邦被围

首先,具有侵略性的匈奴人不断侵扰汉人北方边境,对此,汉人势必会进行反抗,集结“密集型”的兵力(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去驱赶侵略者匈奴人,给他们一点教训。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