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

申包胥简介: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时间:2022-04-07 23:54 来源:网络作者: 小迷

简介: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申包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

【彩奇分享】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彩奇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申包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申包胥故事在《左传》、《史记》、《后汉书》都有记载,在民间口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演艺舞台上、申包胥的故事演绎出多种戏曲、曲艺剧本。

image.png

  人物生平

  公私分明

  楚平王在早年,曾是有作为的君王,“息民五年”,政局日趋稳定,国势亦渐恢复,即可向外图谋进取时,却因贪恋女色,骨肉相残,滥杀忠臣,重用佞臣,从而把楚国引向歧途。

  费无极作为太子建之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便阴谋谗害太子建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先劝说楚平王为太子建迎娶秦国公主,待到秦国公主来到楚国,又挑诱楚平王将公主据为己有。太子建因此也被发配到成父守边。费无极又谗言说太子建有怨言,要谋反,并责怪陷害太子建之太傅伍奢,并且企图将伍奢及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一并杀害。伍尚入宫而与伍奢同死,伍子胥却出奔并立志为父兄报仇。

  《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责备伍子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自己的“义”(孝),还为伍子胥加油鼓劲,谓之以“勉之!”既是申包胥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认同(春秋时期国君几乎就等于诸侯国,很难将诸侯国与国君区分开来,而且“君臣之义”较为淡泊,君臣反目相拭的情形很常见,这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也是对伍子胥能力的认同,更是对伍子胥的勉励。但是申包胥没有因为与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表明申包胥将对国家的忠诚视作“大义”,勇于肩负报效祖国的使命。申包胥选择先对伍子胥“勉之”(而不是“助纣为虐”,为国家除掉后患)再“我必能兴之”,这充分体现了申包胥内心的矛盾与坦然,对朋友、对国家都是执着的热情。

  可见,申包胥公私分明,不因为国家做了无道之事而去做出卖朋友、为虎作伥的不义之事,也不因为朋友的复仇行为合情合理而忘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楚国危亡

  伍子胥辗转奔波,最终来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

  而这个时候,楚国令尹子常为政,虽然诛杀了费无极,但是“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国语·楚语下》),对外又欺凌小国,使楚国陷于孤立被动。

  昭王十年(西元前506年)因子常的贪婪而羞辱唐、蔡两国国君,吴国趁机联合两国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

  吴军进入郢都后,大肆抢掠。《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榖梁传·定公四年》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伍子胥在郢都,也为了泄愤对已故楚平王“鞭尸”(对此史载不一,或言鞭尸、或言鞭墓)。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