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

鄢陵之战:是最具春秋时代气质的一场战役 也是晋楚争霸的最后一次战争 战后两国的实力开始逐渐下滑

时间:2024-06-18 04:47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简介:公元前575年爆发的鄢陵之战是晋国和楚国之间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在历史的晋楚争霸中的最后一次战役

【彩奇分享】

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发生了一场战争。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u=1757439889,876656177&fm=26&gp=0_副本.jpg

公元前575年春天,楚国以割让土地为诱饵,引诱郑国归顺楚国。唯利是图的郑国君臣很快背叛了晋国。结果郑国军队还顺便讨伐了晋国的盟友宋国。就这样,围绕着郑国的归属问题,春秋两大霸在当年盛夏主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争霸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晋楚鄢陵之战。虽然晋国侥幸取胜,但是从战后两国的反应来看,这却是他们霸业衰退前的回光返照。

晋国将领们和之前的邲之战一样,远非同心同德,卿大夫相互牵制的局面依旧存在。但是内外环境却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观。在诸大夫中,栾书和郤至主战,但是士燮却主和。而且士燮针对晋国大夫争权的情况,做出了不无忧虑的论断:当年齐国、秦国、戎狄和楚国都很强大。所以面对巨大的外患,晋国大夫也能一致对外。如果此战打败了楚国,君主只会更加骄纵。大夫们也没了外患制约,会毫无节制地内斗。

但是此时的国际环境却比较有利于晋国。齐国被晋国击败后与之盟好,晋国在楚国背后远交近攻,扶持了新崛起的吴国。长期在边疆作乱的赤狄部族被晋国彻底兼并。面对危险的秦楚联盟,晋国先与楚国言和,离间秦楚,然后各个击破。随后又在麻隧之战中重创秦军,使其暂时不敢东出崤函,也使楚国失去了可以利用的牵制性力量。

和以往一样,楚国的将领们大都出自王家,自然与晋国大夫们一样意见不合。令尹子重十分谨慎,司马子反冲动勇武。此二人在平时就已不和,而楚共王则不喜欢子重,青睐司马子反。为了平衡两臣的冲突,楚王将楚军中最尊贵的左翼交给了子重,安抚其心。为了安抚子反的情绪,也为了防止他与子重发生矛盾,特意将他带在中军。

但这一部署,使得作为最高军政长官的令尹接受司马指挥,违背了楚国以往的惯例,造成军心浮动。而且在出兵时间上,楚国以往是在农闲且气候宜人的春季北伐,这次却是在农忙的夏季行军。不仅气候炎热,而且一旦失败,未来一年时间里的收成也受影响。这进一步造成了楚人的军心不稳。

u=1851350157,2658823884&fm=26&gp=0_副本.jpg

楚军在在北方重镇申邑集结完毕后,开出边防工事方城,经过叶地之后度过氾水,在许国南部与郑军会师,然后开赴北方。到六月末,经过了一番寻找,楚军在鄢陵附近发现敌踪。六月最后一天,本来是中原诸侯人眼里不适合作战的日子。但是楚人一贯喜欢违背中原人的心理,在那天一大早逼近了晋军营垒,摆开了阵势。

由于楚军步兵非常善于利用地形进攻防守,十分重视侦察战场地形。他们的斥候已经发现,鄢陵附近地形平坦,唯有晋军营地依托丘陵,而且营前有沼泽地,不利于战车冲锋驰骋。于是楚军快速推进,避免与晋军展开正面的阵地战。他们准备发挥楚人善于步兵作战优势,用非常规的方式解决战斗。从战略上说,晋国的援军齐军刚刚赶到,征途劳顿。而鲁国与卫国军队还在路上。趁着敌人没有集结完毕出击,可以增加胜算。

这一反常之举,让仓促晨起的晋国大夫们感到害怕。针对楚人军队的进攻性特质,栾书主张坚守三日,等待援军并且消耗楚人的锐气。但是晋国人依旧看出了楚军的弱点。对手的两个统帅不和,楚王的王族亲兵也神态疲惫,甲胄不整。郑国军队虽然也摆出了阵势,但军容不整。位于楚军中部的士兵,更是队形散漫。这都是急行军造成的结果。虽然楚人想在月末出兵,出其不意地杀敌,但却没有顾及军中的中原盟军。总而言之,统帅的混乱导致了军心的不和。所以大军前后混乱,露出了很多破绽。

看到敌人有机可乘,范匄建议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然后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整平军营中的地面,为步兵列阵与战车冲击腾出空地。避免受制于局促的地形。楚军自然也在密切地观察晋军的动态。楚共王登上了瞭望用的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子重派伯州犁在楚王后面讲解。伯州犁是流亡的晋国贵族后裔,知道同胞的各种战法和习俗。他们发现晋军很快就从混乱中恢复了过来,井井有条地列阵迎战,并特别注意留心了晋国将精锐部队部署于中军。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