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时间:2024-06-25 15:34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相传,在距今大约4600年时,黄帝史官仓颉,受到鸟兽足迹启发,随后创造了文字,以至于“天雨粟,鬼夜啼”。

然而,从黄帝到战国,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仓颉造字”之说,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后来形成了“仓颉造字”传说,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

由于黄帝到战国晚期,中间相隔2300余年,没有丝毫仓颉造字的记载,因此仓颉一度被认为是虚构人物。况且,贾湖刻符、双墩刻符、陶寺刻符、庄桥坟刻符等考古证实,中国文字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发明的,“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只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或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这与荀子观点大致相同。

以常理判断,仓颉在造字中的贡献,大概率是规范整理或某种使用之功,这个话题暂且不谈。问题在于,仓颉无声无息2300余年后突然出现,到底是仓颉其实并不存在,还是有着其他原因?对此,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欲要搞清楚“仓颉”此人之前,先要明白两条历史常识:

首先,在没有文字,或者文字使用不广泛的时代,人们的称号往往“有音无字”,就是有读音但没有对应的文字。到了文字普遍被使用,以及姓名规范等之后时,后人已经搞不清前人“名理”了,只能根据口口相传的读音,找一个相应读音的文字记录下来。

故而,先秦史书上的“伏羲”,又被称之为宓羲、庖牺、包牺、伏戏;商纣王本名为“受”,但却被周人写成“纣”,因为“纣”与“受”读音相似。同样的道理,很多上古名人都有多个读音大致相同、文字不同的名字。

那么,“仓颉”这一称呼,是不是造字仓颉的本来名字,本来就是这么写的?以相隔数千年的时间来看,大概率是读音类似,但不是“仓颉”这两个字。

其次,传说中的上古人物,由于过于久远,同一个人却会被分成数个人,或者数个人被合成一个人。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帝喾、帝俊的后代都叫后稷,帝俊、帝舜都娶了女英,帝喾、帝舜都是商人始祖,因此帝喾、帝俊、帝舜三人实际可能是同一个人;同理,先秦时将炎帝与神农分开记载,史记中也没有说神农、炎帝是同一人,汉代时将神农炎帝合二为一,由此流传至今。

那么,仓颉是独自存在的某个人,还是由某个人分化而来的?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但史官是由巫师这个职业分化而出(分化出巫、祝、卜、史等),换言之上古时期职能模糊,一个人能做很多事,就像汉代文武没有明确区分一样,宰相上马可以作战、下马治国,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之后才分化出了“史官”,因此黄帝时不太可能有史官。如果仓颉是史官,那么就可能是从其他人身上分化出了“史官”这一部分,让其单独成为一个人。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搞清楚了这两点,再来看商代重要人物——商契。

商契是商朝第一代先公,先秦文献中写法不一,有过“偰”、“禼(本义为虫子)”、“契”等,后来才固定为“契”,因此“契”是不是他的本名写法并不确定。

不过,从甲骨文契字字形来看,商契与仓颉存在某种联系。

甲骨文上的契字(见下图),由“丰”与“刀”构成,其中“丰”中一竖代表木头,三横代表刻痕,因此本义就是“刻写”,甲骨文又可以说是契文或殷契。后来下部加了一个“大”,代表的是“大约”,就是“不可推翻的大的约定”。

《释名·释书契》记载:“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根据如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不是书写的,而普遍是刻划出来的,刻在陶器、竹木简、占卜甲骨、玉石等上面。

也就是说,商契之契的本义是契刻文字,甲骨文就是契刻文书,但前提是要有文字,没有文字或文字不规范的话,商契就要造字(创造或规范部分文字),这就与仓颉造字存在了某种联系。

以“契”为名,虽说未尝不可,但总让人感觉奇怪,更不太符合商人取名的习惯。因此,“商契”或“商偰”应该是他契刻文字的功绩,由此被商人流传,而不是他的真实名字。事实上,甲骨文中没有以“契”为名的商朝先公,这就进一步说明商契不是本名。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