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

潘达于:1951年捐赠西周宝鼎,后又捐赠上百文物:我相信共产党!

时间:2024-08-04 09:57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1951年7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局收到了一封信件,信中的内容让看到信件的专家们都吃了一惊:写信的人表示,她家中藏有两座西周宝鼎,愿意捐献给国家。

专家们起初还有几分怀疑,可是真正看到捐献者捐献的宝鼎之后,心中就只剩下激动了——这两座宝鼎都是早就盛名在外,分别是大孟鼎和大克鼎。

为了表彰捐献者,有关部门特意申请了2000元奖金同奖状一起发下,可是捐献人潘达于却只接受了奖状,委托他们将奖金用于抗美援朝战争。

并且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潘达于先后捐献了数百件珍贵文物。

很多人不理解她的“散财”行为,但是潘达于却表示:我相信共产党。

对她来说,保护文物的安全比钱财重要,这是她家中世代坚守的信念。

潘家媳,成潘家女

姑苏城有一潘氏望族,世代为官,家主潘祖荫是1852年间的探花郎,官至二品,成为当朝皇帝极为倚重的军机大臣。

可惜这家人丁稀落,但到潘祖荫60岁去世时,都是膝下空空,没有一儿半女,而他仅有的一个弟弟潘祖年,虽说生有两儿两女,但两个儿子小小年纪就夭折了。

为此,坊间就有流言传出,说他们家阴气太重,所以才导致子嗣不盛。怎会如此说法呢?

原来,这潘祖荫极其喜好收藏古物珍玩,尤其是那青铜器,那痴迷劲儿,令人咂舌。为了让他的这些宝贝有个专门摆放的地方,他在自家府邸,专门修建了两座小楼。

潘达于:1951年捐赠西周宝鼎,后又捐赠上百文物:我相信共产党!

“滂喜斋”,专门放古籍书画,“攀古楼”的主人就是青铜器。这一楼一斋里的藏品,具体有多少呢。据后来的专家表示,潘家珍藏,只稍逊于故宫而已。不禁让人瞠目。

值得一提的是,潘大人收藏这些古物,并不是为了以后可以待价百估,而是一种对“才”和“文化”由衷地喜欢。

对物是如此,对人就更是如此了。

当年一代名臣左宗棠,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时,因得罪权贵,遭人诬陷,命悬一线时,素不相识的潘祖荫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力保左宗棠。

左宗棠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担任陕甘总督之时,辗转从一个富商手中以重金购得一方西周大鼎,名为大孟鼎。

潘达于:1951年捐赠西周宝鼎,后又捐赠上百文物:我相信共产党!

该鼎整体有1人多高,300多斤重,鼎的内壁还有该鼎的主人在周康王时期,受到的各种赏赐,以及那个时代的宗法礼俗等,多达291字的铭文,极具收藏价值。

左宗棠以700两白银,买下这方西周第一大鼎后,就被转赠给了潘祖荫,以报当年微时的救命之恩。

潘达于:1951年捐赠西周宝鼎,后又捐赠上百文物:我相信共产党!

对青铜器极为痴迷的潘祖荫,对大盂鼎的威名,自然是有所耳闻,能得此宝,欣喜非常。为此,他还专门找人,以自己的小字“伯寅”,刻了一枚收藏印章。

后来,潘祖荫听说,陕西法门寺曾出土过西周第二大鼎——大克鼎。

心心念念之下,他运用各种关系,多方打听,最后在天津找到了这方大鼎的下落,以高价购之,与大盂鼎一起安置在“攀古楼”。

潘达于:1951年捐赠西周宝鼎,后又捐赠上百文物:我相信共产党!

因为潘家位高权重,那些窥宝之人无从下手,正好子孙凋零是其一弱点。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渐渐地,就有了“阴物多,子嗣衰”的说法。

潘家兄弟也不是个迂腐之人,对这访间传言的由来心知肚明,也就不予理会。

直至潘祖荫过世,其弟潘祖年在处理了大哥的身后事后,就把“滂喜斋”和“攀古楼”的藏品,打包装船运回苏州老家安置。

为了打破传言延续香火,也为了给这些珍藏找一个可以持续守护的主人,潘祖年从宗室子弟 里又过继了一个孙子,起名为潘承镜。

这孩子好不容易长大成年,娶了一房媳妇,潘家人等着他开枝散叶时,却在婚后不久一病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了,留下一个刚新婚三个月的妻子独守空闺。

潘达于:1951年捐赠西周宝鼎,后又捐赠上百文物:我相信共产党!

这位姑娘也是出生于苏州本地的富贵之家,名叫丁素珍。好好的姑娘嫁过来就守寡,潘祖年觉得愧对人家,就把她当孙女儿养。并为她更名改姓,丁素珍从此就成了潘达于。

1926年,随着潘祖年的离世,年仅23岁的潘达于,带着一双过继过来的儿女,真正成为了潘家的掌家人。同时,那满满几屋子藏品的前途,也落在了她柔弱的肩头。

弱质女流,为宝挡灾

潘达于是位传统女性,在娘家除了学习女红,再就是能看一些女训、训戒之类的书籍之外,并不识得几个字。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