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科学探索 >

还有谁比东北人更会吃猪肉吗?

时间:2023-03-07 20:09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简介:提到东北菜,你脑海中浮出的画面是什么?是窗外漫天飞雪、灶头柴高火旺的一席杀猪菜?是冬天推开熟食店的门,

【彩奇分享】

提到东北菜,你脑海中浮出的画面是什么?

是窗外漫天飞雪、灶头柴高火旺的一席杀猪菜?

是冬天推开熟食店的门,擦去眼镜上的雾水,看见大盆里堆着小山一般、烀得黏黏糊糊、热气腾腾的大猪爪子?

是一盘明油亮芡、干净洁白、但把内脏之甘美烹到极致的溜肥肠?

还是一盆筋弹膘厚、膏脂鲜亮的大骨头?

东北广大,东北菜更是包罗万象。

但如果仔细盘点一下,你会发现,除了小鸡炖蘑菇、酸菜炖大鹅、得莫利炖鱼这几道经典菜实在无法绕开。

其余所有够狠、够地道、够让你魂牵梦绕的东北硬菜,其原料,几乎全部取自于猪。

当作毋庸置疑的世界吃猪第一大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食俗中,猪肉几乎都是最主要的动物原料。

而东北,则绝对算是中国吃猪肉地图上的一个极为主要的版块。

东北人吃猪,吃得丰盛,吃得考究,吃得勇猛,吃得过瘾。

吃出了猪肉高级脂肪那绕舌三日、余韵悠长的微妙风味,吃出了茫茫雪原、星点村屯中的热烈与温情。

最关键的是,东北菜单中的猪可不仅限于杀猪菜和锅包肉——东北人和东北大厨对猪理解之深刻,本来远远超出了大部分外地人的认知。

还有谁比东北人更会吃猪肉吗,

东北人粗犷?他们吃起猪来,比谁都要精致

东北话里有不少来自满语的词汇,譬如“卖单”(发呆)、“果”(吸吮)、“整景”等等……如果稍加盘点,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东北话里的满语词,大多是表意相对复杂的动词、副词或动宾短语。而其中仅存的几个名词,竟几乎全部是用来形容猪身上的部件的。

东北人最熟悉的满语名词,大概就是“嘎拉哈”了。此物即为猪等动物膝关节上的一块小骨头。

在通古斯族群的先民们看来,它是兽类身上最具灵性的一块骨头。

女真将领们通过它演排兵阵,萨满与巫医则通过它占卜,到近代,猪的嘎拉哈,也渐渐成了东北儿童主要的游戏道具。

记得小时候家里烀大肘子、或者在饭店吃肘子,老人如果发现盘中是较肥的后肘,总会想着把嘎拉哈取下来留给我。

但那时我实已拥有许多的玩具,嘎拉哈对我并无特别的吸引力,因此长辈们的温情往往落空。

但直至今日,我在吃肘子时,观察其为前肘后肘、判断是否能取下嘎拉哈,竟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再就是“囊囊膪”,即猪肚腩上累赘的肥肉,那是猪身上最差劲的肉,特别为其命名,当作警示、避雷之用。

而时至今日,它的指代范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猪。每一个东北男人,都在尽力幸免被老婆形容为“浑身囊囊膪”。

还有“哈拉巴”,即猪肩胛骨上的肉。

老派的东北厨师,一般会将哈拉巴连着骨头一起煮,然后把拆骨肉撕成一条一条的,堆在骨头旁边。

三五老友拿着筷子,慢条斯理把肉夹起来蘸着蒜酱吃,越是咀嚼,越能吃出猪肉最高级的风味,吃出肥、瘦、筋三种口感的完美平衡。

满语之所以把猪各部位的细分做得如此精确,是因为几千年来,猪一直是满族最主要的家畜。

而这些保留在现代东北话中、至今仍颇有生命力的满语“猪名词”,也足以证明,由闯关东移民组成的现代东北人,本来早已继承了这片土地上原住民那传承悠久的食猪文化。

事实上,与东北人大大咧咧、粗犷豪爽的刻板印象相反,在吃猪肉这件事儿上,他们比谁都要精细和考究。

在猪的各个细分部位中,东北人最爱慕的,莫过于其横膈膜,——东北话叫“护心肉”,沈阳地区会称其为“油边”。

顾名思义,此部位由一层弹脆的筋膜包裹,瘦肉之中弥漫着丰富的脂肪纹理,无论嚼劲还是风味都属一流。

懂东北菜的人,下馆子喝酒,绝对少不了一道尖椒护心肉,猛火烹出的酱油香,和被煸炒的略带焦酥的护心肉完美融合,既费酒,又费饭。

护心肉亦可用于烧烤,辽宁烧烤的一大特色,即为烤油边,大串的油边被烤得滋滋响,咬起来脆弹可口,非常过瘾。

在那些融合了朝鲜族风格的沈阳西塔烤肉店,整条的油边还会被放在盘子上煎烤,快熟的时候拿大剪子剪断,蘸着烤肉酱,又是另一种风味。

说到烧烤,这几年风靡北方的鹤岗烧烤,本来也在猪的精细分割领域十分在行。鹤岗本地人吃烧烤,必点的除了永恒经典“肥瘦”(撒糖),更是离不开软糯无比的肉皮、细嫩的梅花肉、嚼劲十足的生筋熟筋,以及骨髓。1316世界之最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