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奇闻百怪 >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运河千年韵,皖启新画卷

时间:2024-07-08 00:17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讯 记者 吴承江/文 黄洋洋/图 走进宿州市博物馆,展厅内一条人字形河流的展板引人注目,河流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2700公里,这便是自隋大业元年 605年开凿疏浚,金元时期湮废,通漕约500年的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其中,通济渠纵贯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经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市,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全长650公里。

在安徽境内,大运河自淮北市濉溪县进入宿州市,依次经过埇桥区、灵璧县、泗县,最后进入江苏省泗洪县。

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至今依然使用的人工水道,包括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在内的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22日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此为契机,十年来,安徽省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特征,奋力再出发、开新局,使这条古老的运河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

揭秘,历史的波澜壮阔在宿州市泗县的十里井庄,有一段长约5.8公里的河道,在广袤的田野里,安静地流淌着,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边上树立的中国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渠古道泗县段石碑却诉说着这里的不寻常。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两处遗产区,一处是泗县的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作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唯一有水河段,泗县段故道至今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公里,自泗县东环城河向东约5.8公里河段,基本保留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始风貌,且整个河段水系活态流通,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活态运河。

漫步在这里,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仿佛能听到当年船夫的吆喝声,能看到沿岸热闹的市井景象。

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的柳孜运河遗址,属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遗址,是安徽段第二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

1999年、2012年该遗址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9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

其中,石筑桥墩是我国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大量隋唐宋以来3个朝代、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

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现证明,柳孜是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沿岸的繁华重镇,遗址保存完好,柳孜运河遗址,曾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守护,时光的珍贵定格曾经的舟楫往来,商船云集怎能不令人神往,随着考古发掘与保护的不断深入,在宿州市博物馆、汴河博物馆、泗县博物馆以及淮北市博物馆,一件件展品仿佛又带领我们置身那段精彩的历史之中。

在宿州市博物馆三楼汴水咽喉展厅内,有一面千年大运河地层剖面墙,它长54米、高4米,来自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是目前国内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

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介绍,转移过程融合了不少现代科技,如今,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及夹杂着的石块、瓦砾、陶瓷片、动物骨骼等,构建起大运河运载千年的时间密码,让人们在博物馆内即可瞻仰厚重的历史。

环顾展厅,隋开通济、唐设宿州、繁华津肆、宋金对峙等板块介绍了大运河与宿州的紧密关系,从宏观上概括了大运河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凝固的史书,静静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沧桑。

在淮北市博物馆运河遗韵厅,52米长的巨幅东阳木雕壁画仿佛史诗性长卷,生动的再现了隋唐大运河开凿、巡游、漕运、码头繁忙的场景,人物生动,气势恢宏。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清理出石构建筑、木质沉船、瓷器、铜钱等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

为妥善保护出土唐代沉船以及唐宋陶瓷器,向世人展示厚重的隋唐运河文化,2004年9月,整体建筑为帆船设计的淮北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是通济渠沿线城市中展示大运河文化面积最大、内容最多、时间最久的博物馆。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种类繁多,涵盖了隋唐宋时期全国南北二十多个著名窑口,这些珍贵文物在馆内隋唐瓷器厅、宋代瓷器厅内得到了完美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陈列着一艘出土的唐代货船,出土时船头缺损,只留下部分船身,加上尾部拖舵总长12.6米,大运河繁忙的通航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融合,文旅的活力新生曾经,古运河遗址宛如一位沉睡的老者,默默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

而如今,它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座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旅游风景地,向每一位访客展示着重生的喜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专题推荐
>最新推荐 >今日头条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