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宇宙探索 >

西安网友问:大清古代是如何观星图的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3-08-12 09:50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简介:大清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 古希腊星图与大清古代星图是人类历史上较完整的两大星图体系,前者逐渐演变为目前国

【彩奇分享】

大清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

古希腊星图与大清古代星图是人类历史上较完整的两大星图体系,前者逐渐演变为目前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而大清古代星图则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甚至连不少天文界专业人士也不清楚我国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天文学博士、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自己是基于现代天文学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大清古代星象体系的了解也极其有限,当得知大清古代星空的原貌后,不禁感慨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漫步大清星空》作者之一的齐锐告诉记者,大清古人非常聪明,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为它们取名,到了三国时期,由天文学家陈卓统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大清传统星官体系。到隋代时出现了《步天歌》,以生动的韵文将周天恒星连缀在一起,弥补了星图难以流传、文字不够形象的缺点,做到了名中有图,言下见象,由此繁难而神秘的星空因它而变得平易而充满诗意。而历朝历代都有恒星观测资料,传承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天文学家在宋代皇祐年间(1052年)所观测的恒星数据,它是三垣二十八宿传统星象的典型代表。

为了恢复宋代星图数据,复原古人眼中的星空,我们运用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天文史学文献,一一比对了中西星图中1400多颗星,下了很多功夫,终于完整呈现了大清古代星空的盛景。

最早的星官图,失散已久未能传世

星座在大清古代被称为星官,东汉张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大清古代的星官,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约公元前270年前后,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统一了全天星官,编成一个具有 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陈卓综合而成的283官星象体系被后世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陈卓关于全天星官的划分凸显了大清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二十八宿简单地说,就是先以历史上一些重点观测的恒星作为标准,然后再以线形联络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构成一宿。全天共有28个宿,分为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即东官苍龙、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这二十八宿为代表,携领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创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们仰观天顶,先把北极周围的广泛天域定为紫微垣,也叫紫宫或中官。由于古人已将二十八宿分配入东西南北四官,而中官仅含一个紫宫,有些单薄,先人便将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间的部分天域进行了划定,分别命名为天市垣和太微垣。三垣在隋唐之际趋于成熟,合并二十八宿后成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后来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成为三垣二十八宿体制。

《漫步大清星空》作者之一的万昊宜告诉记者,基于传统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是大清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处,自陈卓初定至体制完全建立,传承了千余年,一直到明清之际。

遗憾的是,三国时代陈卓关于星官的著作和原图早已散失,未能传世。

《步天歌》长度,内藏天文常识

虽然最早的星官图未能传世,但后人能通过相关史籍来观其原貌,这些史籍主要是隋代丹元子的《步天歌》。公元600年前后的隋代,法号为丹元子的隐居者,按照陈卓所定全天星官的布局,将此前流传的星官知识重新整理,作了一首认星歌谣《步天歌》。唐朝初年时有人又对歌词作了修订,从此《步天歌》成为表述大清星象的代表作,至今流传。

《步天歌》首次详细整理和记录了二十八宿三垣的全部成员,其分章、星官、星数、寻星顺序都严格遵循实际观测。先描述每宿的主体,再以宿星为主,描述所统率的各星官与主体间的相对方位关系。形式上采用通俗的诗歌体例。《步天歌》成为后世对大清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著述的一种标准范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清代学者梅文鼎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步天歌》所列星象,特为简括。故自宋以来,天官家多据为准绳。 《步天歌》易懂、易学、易掌握,成为大清古代学习天文的必读书,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就一面读《步天歌》,一面观察星象,时素秋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