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宇宙探索 >

波伏瓦、霍金、卡拉扬 他们第一次来北京那些事

时间:2024-06-21 09:52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波伏瓦、霍金、卡拉扬 他们第一次来北京那些事

主题:《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新书发布会

波伏瓦、霍金、卡拉扬 他们第一次来北京那些事

时间:2024年6月16日下午两点

地点:大运河博物馆

嘉宾:徐和建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

张德生文化外交官、资深翻译家

赵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孙文晔北京日报首席记者

张小英北京日报记者

杨丽娟北京日报记者

主办: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阳书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承办:北京华景时代

马可·波罗、汤若望、泰戈尔、埃德加·斯诺、萨特、波伏瓦、大江健三郎、切·格瓦拉、安东尼奥尼、小泽征尔、皮尔·卡丹、萨马兰奇、斯特恩、卡拉扬、霍金……

在一些微妙的历史时刻,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

对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是过客,还是报信人,是破冰者,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记录了15位特殊时刻来华的外国人与北京的故事。

三万里不仅是时空的距离,也暗指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本书可为当下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如果历史是颗洋葱,希望剥到辣眼睛那一层

主持人:有请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徐和建先生致辞。

徐和建:邀请我来讲讲,因为这本书跟我有点渊源。

北京日报社特别报道部在《北京日报》有一个品牌栏目纪事,我最早是从那里读到这本书中一些外国名人到北京、游北京、看北京的纪实篇章,感觉非常好。

谨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北京三万里》新书发布表示祝贺,更向《北京三万里》的作者们致敬,他们花费了巨大心血,把留存在史书中的东西、图书馆的东西、民间的东西收集起来,写作、汇编成这本书。

它记录了15位在历史特殊节点来北京的世界名人,他们访北京、看北京、写北京、思考北京的故事,从历史的纵深、地域的辽阔、思想的深邃,呈现了他们眼中北京的万千气象,非常精彩。

北京是一个很大的城市,需要大家去记载、去传播、去建设。

我在北京工作将近40年,在座也有很多老北京。

其实老北京也未必了解北京,需要有更多载体,更多的题材、视角,从不同人群、通过不同平台、运用不同技术来呈现全面的北京。

这是一个高端的题目。

希望这只是开端,前不久市委宣传部讨论通过了对北京三万里文化发展引导基金的资助,将来还会有一批这样的书,比如散文中的北京戏曲中的北京,我想以后北京日报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可以继续,在座各位也可以参与,把北京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北京是你们的也是我的,是大家的,我们爱北京,谢谢!

主持人:《北京三万里》的副题是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什么是重大时刻?这些重大时刻对我们对外开放有怎样的意义?这个选题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出炉的?有请本书主创之一孙文晔老师。

孙文晔:我们是北京日报最小的一个团队,只有五个人,但也是出书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团队。

15年来我们就干了一件事儿——写出好故事,不管公众的注意力是不是只有7秒,不管是不是身在短视频当道的时代,我们每两周都用一万两千字、两个整版,来讲一个历史惊涛骇浪当中的水滴。

我们选择的切口非常小,但是切入的深度非常深。

这个团队非常有野心——如果说历史是一杯咖啡,我们希望撇去上面的奶油给大家;如果历史是一颗洋葱,我们希望一直剥下去,剥到让大家辣眼睛的那一层。

最近3年我们有一些转型,更加立足于北京的文化和历史,特别是打造了自己部门的北京小宇宙。

产品之一是《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史看北京城建的历史》,现在豆瓣评分9.1,我对它非常有信心;另一个就是这本《北京三万里》。

波伏瓦、霍金、卡拉扬 他们第一次来北京那些事

最早这个系列的开始,是写杜威、罗素、泰戈尔这些思想启蒙家民国时期到中国来的故事。

大家对杜威可能不太了解,他是胡适先生的老师,他的到来促成了很多重要的改变:比如学生搞勤工俭学,中国共产党早期一大批领导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就是从杜威思想中来的;还有很多女孩子走进学堂,就是从听杜威的讲座,逐渐被吸纳到学堂里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