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明星 >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时间:2024-06-20 01:40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简介:1977年,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引起巨大反响。首先公映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时的《人民日报》上还没

【彩奇分享】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1977年,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首先公映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当时的《人民日报》上还没有刊登商业广告与产品广告的先例,但对引进的外国电影,都给予广告标识明白。

《人民日报》1977年8月19日刊登电影广告,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自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起在全国陆续上映”。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这是文革后首次公映的南斯拉夫电影。

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早已于1973年已经译制完毕,只不过它只能作为内参片放映。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而江青对这部电影也颇为欣赏。

我们在罗曼主编的《古今中外重大政治阴谋观览》(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可以看到江青观看这部电影的相关情况: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一天晚上,……江青的思想转向了夜生活中比较有刺激性的方面:搞一场家庭电影。她已经看过了《豺狼的日子》,很喜欢这部片子;现在,手头上有一部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听说这部片子令人眼花缭乱,毛骨悚然,在同那位强硬的副总理较量了一个回合之后看这种片子也许更为惬意。她想,如果张春桥和姚文元能来钓鱼台同她一起欣赏这个影片,就更开心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这两位上海同僚办公室的答复是他们已经看过了。江青只好一人独自欣赏了。尔后,在倦意难耐之前,又同她的护士打了一圈扑克牌。

第二天早晨,江青得知张春桥和姚文元实际上并未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是怒不可遏,指责张春桥和姚文元办公室的两位秘书前晚对她撒了谎。——

正如这篇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确让人眼花缭乱而又毛骨悚然。电影对战争残酷性的表现,因为对角色的共情化立场,而让中国观众刻骨铭心。

相隔不到十天,1977年8月27日的《人民日报》再次推出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广告,称这部电影“自一九七七年八月三十日起在全国陆续上映”。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而正是这一部电影上映的八月三十日,当时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踏上了首次访问中国之旅。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因此,两部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的放映,有着中国与南斯拉夫两国关系升温的大背景支撑。

紧接着,在9月4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评论:“人民游击战的壮丽颂歌——评南斯拉夫故事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评论作者胡思升是“人民日报”的国际部国际问题观察和评论的主笔,他生于1932年,2020年11月27日在纽约去世。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他写的这篇影评,与其说是这是一篇立足于艺术分析的电影评论,不如说是一篇进行主题申说的背景分析。

想在这篇中规中矩的评论中,寻找到这两部南斯拉夫电影为什么在中国观众中掀起巨大反响的原因,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扰动观众情感软肋的电影致胜点,这篇评论中同样没有涉及。

《人民日报》上记载的南斯拉夫电影进入中国银幕史

实际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带给中国观众的感觉可以用震惊与惊悚来形容。两部电影里弥漫的个人主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都是当时中国电影力求加以回避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引进于文革期间,译制于1973年,译制导演凌子风,他在片中还担任德军中尉军官钦德勒的配音。这个德国军官在医院一幕场景里,奉命监督医生抢救知情者,但是在他的眼皮底下,医生瞒天过海,救下了游击队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