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

商朝与羌人的关系,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难怪姜子牙投靠周人

时间:2024-07-01 07:33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在中国历史上的古族群中,羌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族群,与汉族同源共祖,且在中国文献中出现得非常早。

现代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在距今6000年前,现代各个说汉藏缅语族的民族很可能是拥有共同祖先,在距今5900年时汉藏语系出现了分化,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汉藏人,一支向东迁徙成为了后来的汉人,一支向西迁徙成为羌族、藏族、缅族等,因此汉族与羌族同源共祖。

在文献中,羌族出现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山海经》记载“伯夷父(颛顼师傅)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史记》记载“禹兴于西羌”。而从商代至今,史料上一直都有羌人的记载,如今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商朝时期,与汉族同源共祖的羌族,在商朝却有一段极为血腥的过去,商羌两个政权之间长期互不相容,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这或许也是姜子牙投靠周人的原因之一。

商朝与羌人的关系,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难怪姜子牙投靠周人

商朝中期最大的敌人——羌人

商朝晚期,最大的敌人有二,一是东方的东夷,二是西方的周人。东夷率先叛乱,由于临近商族统治核心,又卡在食盐、海贝、青铜等原料的路线上,导致纣王不得不先打东夷,由此使得周人的兴起。然而,早在商朝中期时,羌人才是商朝最大的敌人。

武丁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指挥商朝军队南征北战:向南多次深入荆楚之地,向北向西击败过朔方、土方、鬼方、羌方、夷方、巴方等势力,大幅度拓展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时代的羌人,生活在商朝的西部,主要活动在如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地广人众十分强大,在对羌方的战争中,武丁曾一次调动1.3万人,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俘虏了大量羌人,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生产者,其他的上至方伯、下至普通羌民,都在商王频繁地祭祀中充当敬献给神灵的“人牲”。

商朝与羌人的关系,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难怪姜子牙投靠周人

甲骨文中的羌字——反映商羌关系的变化

商朝对羌人的态度如何,透过甲骨文羌字,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非常残忍的一幕。

甲骨文中的羌字(见下图),一共有四种写法,第四种是头戴羊角头饰之人的象形,本义为“牧羊之人”。

然而,早期甲骨文中的羌字(1-3),字形上还增添了一些绳索或刑具,背后反映的是商羌战争中,大量羌人成为商朝的俘虏,于是才会出现这样的羌字。结合卜辞相关内容来看,加了绳索或刑具的羌人,是商羌关系最为恶劣的时期,他们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悲惨。

或许,旷日持久的对峙与战争,让商羌都难以承受,商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解,于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羌字(下图,第4种),就已经没有绳索或刑具了。

庞大的羌族——姬姓姜姓或许都是羌人

羌人族群非常庞大,内部部落众多,没有形成统一政权,戎狄、先零、烧当、卑湳、卑禾、婼、参狼、钟等等,他们都可以称之为羌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姬姓姜姓或许都是羌人。

与“羌”同族的是“姜”(甲骨文见上图A),上面一对羊角、下部一个女子,已被认定为姜字。对于这个字,如今普遍认为:羌和姜本义都是羌人,只是性别不同而已,“羌”是男羌人,“姜”是女羌人,后来作为民族称“羌”,作为姓氏称“姜”。因此,姜子牙是不折不扣的羌人。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童书业认为:“‘姜’之即‘羌’,‘姬’之即‘氐’,‘姬姜’似即‘氐羌’”。所谓“氐羌”,是羌人中的一支,汉晋以后氐羌逐渐分流,成为介于汉族、羌族之间的又一个民族。综合各种信息来看,说周人起源于“华夏”,或说周人起源于“戎狄”,两者都不妥当,更准确地说,周人是来自西部的部族,与商代的羌人、周代的戎狄在血缘上更为紧密,因此姬周可能是“氐羌”,不是当时相对纯正的羌人。

商朝与羌人的关系,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难怪姜子牙投靠周人

商周战争——商羌战争的延续?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