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

抗战英烈廖海涛:日寇为新四军这位英雄旅长立碑

时间:2024-08-16 16:45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廖海涛,1909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大洋坝大岭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给生活艰辛的农家带来了一线希望,却也增添了无限的忧虑。父母为他取名“海涛”。虽然崇山峻岭的闽西有的只是山间的溪流,离波涛光汹涌的海洋是那么的遥远,但“海涛”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亲对他的殷切希望。

廖海涛从小就饱经了生活的磨炼。为了求学,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带着冷饭团和咸菜干,打着赤脚翻越高耸的双髻山,跑到20多里的山路到邻乡白沙去上小学,早出晚归,从不间辍。11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庭经济更加困难。贤惠的母亲见他刻苦好学,不忍心让他停学,便克勤克俭继续供他读完小学。小学毕业后,海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立中学,但终因家庭日益贫困,他未能念完中学,就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当廖海涛目睹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心中十分苦闷和迷惘之时,1927年9月,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的南昌起义军经过汀州、上杭、南下广东潮汕。起义部队在沿途振奋人心的宣传,使处于黑暗之中的海涛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开始向往革命。1929年,时值廖海涛20岁,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先后两次进军闽西,大大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闽西的统治。闽西各县的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廖海涛的家乡大洋坝的农民在共产党员罗寿春的领导下也举行武装暴动,暴动取得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血气方刚的廖海涛,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暴动,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迅速成长为区、县的主要领导人,他像一滴水从此汇入了革命的海洋。

抗战英烈廖海涛:日寇为新四军这位英雄旅长立碑

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起,廖海涛就下定决心以自己的一切去履行在党旗前所立下的誓言。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蒋介石纠集了8个正规师,加上地方民团、壮丁队、铲共团等共10多万兵力,“围剿”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有人退却,有人叛变,而廖海涛却毅然担任起以恽代英烈士命名的代英县苏维埃主席的重担,随后又担任杭(上杭)代(代英)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在强敌重兵压境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他置个人的生命和家人的安危于度外,召集分散于各地的党员和游击队员,以海拔一千多米的双髻山为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清剿”,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敌人在“清剿”中,除了在军事上的进攻外,采取了“保甲制度、“连坐法”、“移民并村”、“计口购粮”、“计口购盐”等办法,企图割断红军游击队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双髻山上。然而,这一切无法难住廖海涛这样土生土长、有勇有谋的出色指挥员。他时而带领一支精悍的小分队,夜里摸进敌人严密控制的乡村,慰问受难的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和组织群众团结起来开展斗争,粉碎敌人的种种阴谋;他时而亲自率领游击队夜袭敌人的炮楼,镇压罪大恶极的民团头目,缴获敌人的枪枝弹药。这一切不但使敌人的种种阴谋破产,而且使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惨无人道的敌人见军事上的“清剿”不能得逞,则把魔爪伸向廖海涛的家人,他们逮捕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幼子作为人质,要挟廖海涛投降。当廖海涛得知家人落入敌手的消息时,不禁为之泪下。为了革命事业,他几乎无暇去顾及家人,甚至连见面的机会也很少。此时,反而因为自己的缘故,他们在受着敌人的折磨,这怎不叫海涛的心痛如绞。然而,这又怎能让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呢?他在给敌人的信中愤怒地写道:“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恼羞成怒的敌人惨无人道地枪杀了廖海涛的母亲,他的妻子也备受凌辱惨死狱中。敌人甚至连刚满周岁的幼儿也不肯放过,将他扔入黄潭河中活活淹死。廖海涛家中的几间房子也被纵火焚为瓦砾。噩耗传来,战友们都为海涛掉下了眼泪,可他却把眼泪咽入肚里,忍着家毁人亡的巨大痛苦,以更加坚强的意志坚持游击战争。

渡过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又迎来了民族解放的伟大战争。1938年2月,廖海涛被任命为新四军二支队四团政治部主任,奔赴皖南抗日前线。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战功卓著,不断被委以重任。1939年冬任四团政治委员,1940年1月,又升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7月再任江南指挥部政治委员,1941年3月改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政治委员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