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奇闻百怪 >

这部287分钟的纪录片让你重新认识精神病

时间:2024-06-29 03:37 来源:网络作者: 小七
【彩奇分享】

不久前,俞敏洪的公开演讲引起公愤,有人拍砖有人开炮,成都一所精神病院的反应调皮得很,大意是觉得俞老师有病不自知,希望他及早去医院就诊,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其实不该开这种玩笑。

这部287分钟的纪录片让你重新认识精神病

行为偏执,抑郁自杀,家庭暴力,以各种理由报复社会愤怒痛苦的人,有增无减。

精神类疾病在社会各个角落藏着雷。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生病了,清楚的也得不到及时治疗,治疗后的病患回归社会更艰难。

所以看完马莉导演的纪录片《囚》,正常和不正常的边界迅速变得模糊起来。

《囚》海报《囚》拍摄的是东北一家精神病院重症封闭病区的男患者们。

这里集中收治了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木僵症还有躁狂症病人等等。

片中仅有几个小段落用较远的镜头拍下了患者发病的状态,有医生进来用黑绷带绑住了患者的手脚,没有如临大敌,医生们时不时还有一两句轻松闲聊。

那种镜头的处理和你排队看一个小朋友抽血差不多,虽然病人也会痛哭或者大叫,但你不会感到很恐惧。

不难看出,请大家理性的看待精神病患,是这部片子的基本诉求。

说起关于精神病题材的纪录片,蛮多。

好奇心使你睁开眼,不理解使你昏昏欲睡,离开座位不久便已忘了画中人,更别说体会这一个群体的困境,不在同一个维度,同情基本是瞎扯淡。

《囚》的镜头有非常扎实的代入感,观者忽而是医生,忽而是患者家属,忽而又是患者,最终三位一体陷入一个无解的困境。

谁都有苦衷,但又谁都帮不了,在病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里,完全可以感知绝望的家属,甚至全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焦虑。

287分钟的片长对于观看感受本来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囚》却很令人意外地抓住了观众,在华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的放映室里,一半的人是站着看完的,并且没有中途退场。

或许东北人本身说话像段子也功不可没,时不时的观众都会爆笑鼓掌。

导演马莉代表了一批独立女作者,她们忍耐力极强,敢于挑战高难度题材,通常单枪匹马,也更容易走进拍摄对象的内心,面对同一种题材,她们比男性导演多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入的勇气,马莉更加与众不同,那只掌控镜头的手,有点雌雄同体。

按照马莉自己的说法,为啥不拍女患者,主要是两点,第一男的不会对她产生攻击性,所谓同性相斥;第二,外界老是给女导演拍女性贴标签,那我就偏不按你说的来。

从2010年的《无镜》到2011年的《京生》,再到这部《囚》,马莉完成了她人的困境三部曲。

而她的新片,也是在困境中的人。

《囚》剧照为何对困境那么感兴趣?马莉的回答颇有意味。

我每当进入一个类似这样的群体的时候,我都不太轻信外面说的。

这部287分钟的纪录片让你重新认识精神病

我会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它跟我之前所知道的是那么的不一样。

这肯定有很复杂的东西,这困境让人产生恐惧也激发人的勇气。

既是特例也兼具普遍性。

我想我一直在偷窥人生中的挣扎和无奈。

我拍的是他们,同时拍的也是我自己内心的惶恐和痛苦。

这家医院60个病人对应4个医生:一个主任,一个老医生,两个年轻医生。

吃药的时候,护士在走廊上大声呼喊吃药了!病人自己陆陆续续走到护士中心,拿好药吃进去还要张开嘴伸出舌头给医生看看,确实吃进去了。

医生很负责,甚至要比病人家属还要亲切有耐心,但病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自由,想出去。

病人觉得自己没病,医院就是监狱,每天都想各种办法要出去;医生认为你老说自己没病就是有病,你不配合你就不能出去。

纪录片里也有暗示,吃不吃药,与精神病人的病情有直接关系,病人为什么会再回来,就是因为出去以后不吃药了,结果又犯病再次回到医院。

一个死循环,代表着没有人能完全康复。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他嘴里说着没希望了,憔悴的母亲陪在身边。

大概总是不睡觉,他一直睁着眼睛,妈妈一直在教孩子闭眼睛,但是他闭一会儿就睁开,一会儿跟妈妈说对不起一会儿对妈妈说我爱你,一会儿又要求靠着妈妈的肩膀,母亲一次次安慰并没有表现出厌烦,孩子终于躺在母亲的腿上睡了。

可以看出这是被抑郁症困扰的一对母子,不知道他们为此煎熬了多少个日夜,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和简单的对话,疾病有多可怕,母子间的情感纽带就有多紧密,这一段让人唏嘘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暖意。

傅明刚是《囚》当中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

他四十岁左右,跟妻子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了十几年,因对上级领导不满,不想再当80%的小职员,他萌生了辞职创业的念头。

然而只有几万块存款的他认为最靠谱的方式是联系300个同学,每人借他一万。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